中医药转化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Transl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是依托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以及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的以道地药材药理学与转化研究、中药复方转化药理与应用研究、中医药技术装备与分子未病学研究为主的中医药关键技术和转化平台,于2020年12月31日获批成立。
目前,实验室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聘任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实验室主任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主任赵军宁研究员担任。团队人员主要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主要由事业编制人员构成,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引进的专业高端人才、客座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临时聘用人员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美籍特聘专家2人,国内特聘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实验室现有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7人。形成一支30-50名稳定的专业化、高水平、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队伍。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40余名。
5年来,实验室承担 “973计划”、 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50余项。实验室在新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日化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性成果研究内容在国际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数3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0项,技术转让和技术应用2~3项。研制省级及行业技术标准12项。新药产品获临床批件20余项,开发的日化、保健酒、饮品等产品50余项。实验室现有面积6800平方米,新建场地18000平方米,基本建设配套及装修费用 5790万元,设备购置1500万元。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名医馆实验面积约3000平米,300万设备购置,预计于2022年投入使用。现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质量生物评价重点研究室,财政部中药ADME/Tox高通量并行性筛选评价技术平台,四川省中药新药筛选与药理研究中心,财政部道地药材系统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平台。拥有大型先进仪器约40台,设备原值超过2300万元,包括:生物毒性测试仪、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酶免工作站,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全自动微滴式数字PCR系统,NextSeq 500测序仪,Experion全自动电泳系统,Beckman Coulter实验室全自动工作站等。
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型药企开展密切交流与合作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多学科国内著名的11位专家组成,并成立了中医药转化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胡镜清研究员、肖小河研究员、唐健元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三大方向学科带头人分别为王剑波研究员、赵军宁研究员、张翼冠研究员。在依托单位支持下,聘请了2名高端外籍教授。建立了开放的交流合作机制,近年来先后派遣专家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到美国哈佛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访问和进修。与印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美国犹他州等开展多个国际合作。与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成都大学、澳门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等高校开展高层次学生联合培养工作。建立起了学术和人才交流的常态机制。
实验室经过二十多年前期运行,形成了以道地药材药理学-中药复方转化药理-分子未病学为主线的“基础-临床-产业”多向性转化新模式。实验室总体目标为突破中医药技术及装备研发瓶颈,助推道地药材系统研究、中药复方新药创制与临床应用转化等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以及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王广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胡镜清(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学科带头人)
肖小河(研究员,现任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唐健元(研究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赵军宁(研究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川产道地药材形成机制与转化研究:王剑波(研究员,原第四军医大学生药学、中药学博士导师);
中药复方转化药理研究:赵军宁(研究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中医分子未病学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张翼冠(研究员,美国亨利福特医院药物发现中心PI,华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学科方向 | 学科带头人 | 固定研究人员 |
中药复方转化药理研究 | 赵军宁研究员 | 戴瑛副研究员、邵家驹教授(客座),曾瑾研究员、李莉副研究员、尹竹君助理研究员、陈世龙助理研究员、曾安琪研究实习员、全云云研究实习员、陈平研究实习员 |
道地药材药理学与转化研究 | 王剑波研究员 | 华桦副研究员、谭鹏副研究员、唐杨帆助理研究员、田韦韦研究实习员、刘俐研究实习员、尤小舟研究实习员 |
中医分子未病学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 | 张翼冠研究员 | Subhash C.Gautam教授(客座)、魏平高级工程师、张璐主治医师、郭姗姗助理研究员、岳倩华研究实习员、 |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道地药材的性质、性能、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规律。主要开展包括姜黄、川贝母、麝香等川产道地药材药理学示范研究、新标准建设研究、创新中药及大健康产品转化研究。
以确有疗效的中医方剂和名优中成药、医院制剂为载体,探索建立适合现代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的药理模型、理论和方法,客观阐释中药复方作用特点和原理,建立中药复方新药药理学评价体系,指导中药复方新药创制与转化,推动具有中药特色的审评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医药原创思维和基本理论,建立中医立体客观化标准化参照体系,研制开发智能化中医药技术装备。具体实施路径:结合现代分子细胞生物技术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免疫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从局部微生态系统互动与交叉组学层面揭示“未病” 与“证候”客观指标,实现让中医更有依据,让中药更有效、更精准目的。同时,构建广义免疫组学研究中心(高通量基因测序与流式细胞技术平台)、样本库、数据平台、调查问卷设计部等,研究、建立健康人群与亚健康、重大慢性病(肿瘤)等疾病免疫力参数及相关模型,并逐步建立基于上述参数、模型的中医证候科学内涵研究参照及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标准,使中医中药在疾病根源层面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医学新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等模式建立。